豐臣政權的象徵 三大名城的大阪城

豐臣政權的象徵 三大名城的大阪城 歷史傳統
歷史傳統

日本有三大名城分別為大阪城、名古屋城及姬路城(或者熊本城),其中大阪城是戰國三英傑豐臣秀吉政權的象徵,到了現代大阪城也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的象徵之一,無論是規模或奢華程度能和大阪城相比的城堡不多,但是經歷過多災多難的大阪城已經不是最初的大阪城了,今天來看看大阪城的前身與初代大阪城的誕生吧。

大坂城的前身

大阪城的所在地為上町台地北邊突起的小山丘,自古以來就是港灣都市,附近除了是連接瀨戶內海的水運重要據點渡辺津之外,還是連接山陽道、南海道各國與京都的陸上要道,沿著台地的坡道下向形成的城市就被稱為「小坂」,之後規模越來越大後被稱為「大坂」,江戶末期有幾個理由認為「坂」這個字不吉利,第一個是可以看成『「士」族「反」抗』,另一個是『「反」回「土」裡』象徵埋葬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只是大家寫錯字而已,總之人們漸漸的開始用「大阪」稱呼這個地方,到了明治時期變成正式的地名。

到了戰國時代,明応5年(1496年)9月淨土真宗的蓮如在大坂建造了石山本願寺前身的大坂御堂,由於大坂位於交通要道蓮如也獲得了各地信徒的援助,隔年4月完成了上棟,11月完成了石牆大門及中心寺院群成為了戰國時代的最大的宗教勢力。西元1580年織田信長與淨土真宗本願爆發了石山合戰,這場戰爭不只讓本願寺的主力退出大坂,也讓這個戰國最大宗教勢力分裂成兩派。

石山合戰後織田信長先將大坂交給丹羽長秀,並由津田信澄以征伐四國為目標進行建設,《細川忠興軍功記》內提到當時大坂的建設為「千貫矢倉」,所以可以推斷並不是為了戰爭的臨時設施而是可以讓主力部隊長期駐紮的等級。

豐臣大坂城

本能寺之變後織田政權瓦解,負責建設大坂的津田信澄被丹羽長秀擊敗,之後在分配織田家勢力範圍的清洲會議上大坂被分配給池田恒興,不過池田恒興馬上就又被轉封美濃,最後大坂落入羽柴(豐臣)秀吉手中。西元1583年羽柴秀吉開始在大坂築城,雖然一般都認為奢華無比的大坂城就是豐臣勢力的據點,不過其實1585年秀吉被任命為關白後,隔年就在京都建造了作為關白辦公地點及居所的聚樂第,從九州征戰回來後秀吉都住在聚樂第,從關白退下後秀吉又在京都的南郊建造了伏見城,一直到秀吉過世前都在伏見城辦公。西元1614年秀吉的兒子豐臣秀賴與德川家康的矛盾爆發,德川軍向大坂城發起了大坂冬之陣,四個月後又發起大坂夏之陣,豐臣家滅亡,大坂城也付之一炬。

奢華的豐臣大坂城

豐臣大坂城的天守及周邊防禦配置是由黑田孝高設計,初代大坂城是輪郭式平城,以本丸為中心設置大規模的防衛城並設有內外護城河,由於豐臣秀吉要求大坂的市街必須能清楚看見天守閣,所以天守的位置跟街道都有特殊設計過。象徵權力中心的天守推測是五重六階,外表五層內部六樓,灰色牆壁加上塗上黑漆的下見板,屋頂上用大量的金屬飾品和金箔瓦裝飾,喜愛茶道的豐臣秀吉在第五層設有一間連拉門的骨架都是黃金製的全黃金茶室。根據葡萄牙傳教士路易士·佛洛伊斯撰寫的《日本史》中提到天守最上層就算塞滿30人也不會碰到關白的衣襬,可見就算是最小的最上層還是非常寬闊。

失落的大阪城

大坂夏之陣後大坂城幾乎被燒毀,其實在德川軍進攻大坂城之前就要求豐臣秀賴拆除外圍防衛的三之丸與二之丸,還沒跟德川家康完全翻臉的豐臣秀賴只能先照做,使得大坂城變成只有內護城河和本丸的裸城,到了江戶時代德川政權為了減少豐臣家對大坂地區的影響力及象徵性將豐臣大坂城遺跡完全掩埋重建,日後復原大坂城時只能從少量的資料推測,目前地面上可見的遺跡都是德川時代的大坂城,豐臣大坂城的遺跡幾乎都被埋在地底。

西元1959年大坂城綜合學術調查團在上町台地的地下7.3公尺發現了豐臣大坂城的詰丸石牆(詰ノ丸石垣),而且從石牆上的黏土還可以看見因為火災被燒過的痕跡,隔年又在東京發現大坂城本丸圖,從這張圖可以知道發現的石牆應該是大坂城本丸中段帶曲輪的石牆(曲輪為戰國時代劃分城內區域的單位)。西元1984年地下水工程的調查偶然又發現了中段帶曲輪的石牆,這兩次的發現帶給當時的學者們非常大的希望,這代表豐臣大坂城的遺跡可能完整的被保存在地底下,不過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沒有再也發現豐臣大坂城的遺跡了。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