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子是日本江戶末期開始的玻璃精工,在成型的鉛玻璃上進行研磨及雕刻日本的傳統花紋,當時日本各地都流行著自己切子的器皿例如江戶切子、天滿切子,但是當年留存下來目前最珍貴的是鹿兒島的島津薩摩切子,薩摩切子是怎麼開始的呢?為什麼薩摩切子的價值會遠超其他地區的切子?
薩摩切子的特色
與清澈無暇的江戶切子不同,薩摩切子的特色是色彩渲染,薩摩切子會在透明玻璃上覆蓋數層有色玻璃塗層讓顏色看起來更厚重,層層相疊的顏色讓師傅可以使用更大膽的刻法讓薩摩切子呈現漸層的效果,這種手法稱做「色被せ」,據說是從波希米亞玻璃學習來的,當時的薩摩切子工法也比江戶切子還要精密,例如會在籠目紋中再刻上魚子紋這種高難度的工法。
薩摩切子的誕生
切子出現的背景是在大量與外國商人貿易的江戶幕末時代(約1853~1869年),當時從外國通商大港長崎傳入了西方的玻璃技術,長崎隔壁的薩摩藩(現今鹿兒島縣)第10代藩主島津斉興察覺到了商機立刻從江戶招聘一群工匠開始了玻璃工業,到了第11代藩主島津斉彬更是成立了亞洲第一個近代西式工廠群「集成館事業」,薩摩切子被島津斉彬做為高級禮品贈送給許多大名,在養女篤姬出嫁時更是準備了一整套的薩摩切子做為嫁妝,可以說薩摩切子已經成為了薩摩藩的象徵。
薩摩切子的失傳
薩摩切子消失的主因是一連串的動亂,在島津斉彬過世後下一任藩主縮小了集成館的規模,薩摩切子的產量也隨之減少,之後在薩英戰爭(1863年)中集成館又遭受英國戰艦的砲擊,這次的打擊幾乎將薩摩切子完全毀滅,後來薩摩藩又經歷了幕末維新及西南戰爭等動亂完全錯失了復興的機會,工匠們也紛紛轉移到東京跟大阪做江戶切子跟天滿切子使得技術完全流失, 薩摩切子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現今的薩摩切子
集成館事業製作的薩摩切子現存只有200多件,2013年電視節目「開運鑑定團(開運!なんでも鑑定団)」中曾出現了一件薩摩切子的鉢,經節目中的專家鑑定確定為江戶時代的真品價值1000萬日幣。薩摩切子一直到了1985年開始才有人嘗試復刻,透過各地工廠及學者們的努力才終於找回失傳的薩摩切子,1989年島津家的島津興業薩摩玻璃工藝被鹿兒島政府認定為鹿兒島傳統工藝品,現今製作薩摩切子的工廠還是非常的稀少所以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現代製作的薩摩切子最高級的甚至超過300萬日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