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各種宗教的日本七福神信仰

融合各種宗教的日本七福神信仰 歷史傳統
歷史傳統

日本傳統信仰中有七位會帶來福氣的神明被並列為七福神,這七位神明分別是惠比壽大黑天福祿壽毘沙門天布袋和尚壽老人辯才天(弁才天),裡面包含了印度教、佛教、中國道教、日本神道教的神明,有些地方還有八福神,這種獨特的信仰是如何形成?這七位神明又分別代表什麼呢?

七福神的歷史

三神信仰時代

平安時代(794~1185年)初期僧人最澄在比睿山開始供奉印度教的大黑天,大黑天信仰開始在民間傳播開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當時越來越多人把大黑天與日本本土神明惠比壽放在一起祭拜,之後京都鞍馬的庶民間又興起了毘沙門信仰,大黑天、惠比壽、毘沙門天的三神信仰就這樣在日本民俗信仰中固定下來了,只有近江地區(今滋賀縣)盛行弁天信仰會將大黑天替換為弁才天。

七福神時代

中國信仰的佛教布袋和尚、道教福祿壽及壽老人一直到了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才傳入日本,室町時代各方面的文化都受到唐朝非常大的影響,藝術也不例外,當時以竹林七賢為主題的作品特別流行,有許多人就會將畫中的七人替換為自己信仰的神明,漸漸的從近畿地方開始出現七福神信仰,不過這時候並沒有固定的組合,一直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年)才固定成現在的組合。另外七福神也受到類型相似的中國八仙渡海影響,有許多創作都是七福神搭著寶船渡海,例如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博物館收藏的《七福神宝船図》。

不同組合的七福神

日本的福祿壽和中國文化中不太一樣,並不是福祿壽三位神明,而是一位叫做福祿壽的神明,而且日本福祿壽和壽老人都是南極仙翁的化身,所以有些地方會在福祿壽及壽老人中擇一然後再加入一位神明,常見的有吉祥天、稻荷神、福助人偶及虛空藏菩薩等,比較特別少見的有宇賀神、楊貴妃、達摩祖師、不動明王、愛染明王等。

七福神簡介

惠比壽

七福神中唯一日本本土神明,惠比壽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常見的有伊邪那岐命及伊邪那美命的兒子蛭子,或是大國主神的兒子事代主神,惠比壽最早是漁業之神象徵著漁獲豐收,後來也有生意興隆、五穀豐收的象徵。

大黑天

印度教濕婆神的化身之一,由於「大黑」發音和日本神明大國主神的「大國」一樣,經過日本本土信仰與佛教融合的「神佛習合」現象,大黑天和大國主神的形象完全融合,所以民間常常有描述大黑天與惠比壽是父子的作品。大黑天掌管的是食物與財富。

毘沙門天

毘沙門天是代表福氣與財富的神明,原本為印度教的俱毗羅神,後來成為佛教的多聞天王,傳到日本後又變成武神毘沙門天。在戰國時代就有很多武家信仰毘沙門天,例如知名的上杉謙信。

辯才天(弁才天)

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原本為印度教的水神辯才天女,經過「神佛習合」與日本本土的宇賀神融合,後來又經過日本漢字的統一才從「辯才」改為「弁才」,也有少數的地方會寫成「弁財天」,象徵的是音樂、辯才與智慧。

福祿壽

與壽老人同樣都是道教南極仙翁的化身,在日本是一位神明同時代表福氣、官運及長壽。

壽老人

道教南極仙翁的化身,象徵著長壽,在有些地方會用白鬚明神代替放入七福神中。

布袋和尚

原型為真實存在於唐末後梁時期明州的佛教禪僧契此,面帶笑容手持布袋,相傳是彌勒菩薩轉世,象徵福氣與財富。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