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的原型 傾奇舞出雲阿國

japan-kabuki-okuni 歷史傳統
Image by baroparo from pixabay
歷史傳統

歌舞伎是日本特有的表演藝術,相傳是來自戰國時代出雲阿國發明的舞蹈「傾奇舞」,這種舞蹈風靡了戰國時代末期與江戶時代初期,阿國的舞團還在全國巡迴演出,當時的年輕人都爭相模仿,傾奇舞是怎麼樣的表演藝術?現在的歌舞伎表演者為什麼都只有男性?

歌舞伎名稱的由來

歌舞伎是一種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盛行於京都的表演藝術,歌舞伎的名稱最早是來自古語「傾く(かぶく,KABUKU)」的連用型,因為當時會用「傾奇者(かぶき者)」來形容穿著奇特華麗且行為脫序的人,例如在後世創作中前田慶次就時常被塑造成打扮華麗的傾奇者,所以這種以華麗裝扮與嶄新動作為特色的舞蹈也被稱做「傾奇舞(かぶき踊り)」再簡化成「かぶき(KABUKI)」,歌舞伎表演者通常都是女性,江戶地區的人就會用「歌舞姫」、「歌舞妃」、「歌舞妓」等等名稱來稱呼這些唱歌跳舞的女性,最後「かぶき」被套上「歌舞伎」這三個漢字變成了現在的正式名稱。

曇花一現的巨星阿國

出雲阿國指的是出雲地區(現今島根縣東部)一位叫做阿國的女性,身為出雲大社巫女的阿國為了推廣自家神社在文祿年間(1593~1596年)開始周遊列國,《時慶卿記》中記載著慶長5年(1600年)有位叫國的女性表演可愛的稚兒舞(ややこ踊),三年後阿國的舞團出現在女院御所表演傾奇舞,雖然不確定是不是同一人,但是阿國的傾奇舞很有可能是從稚兒舞演變而來。阿國一行人有紀錄的最後一次演出是於慶長12年(1607年)在江戶城的表演,在這之後就沒有關於阿國的紀錄了,有些人認為慶長17年4月在御所的傾奇舞表演也是阿國的舞團,有些人則認為阿國回出雲大社成為尼姑了,因為現今出雲大社附近、京都大德寺都有自稱是阿國之墓的墓碑,不過這些說法目前都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

全面消失

阿國一行人表演的特色除了花俏裝扮與嶄新舞蹈之外還有男女反串跟情色場面,例如阿國會穿著男裝飾演名古屋山三郎與女裝的丈夫三十朗表演重口味的調情場面,這個特色藉由阿國在全國巡迴演出時,透過每個城池城下町的「遊里」傳入色情產業男娼與遊女屋,傾奇舞傳遍全國色情產業界後發展出「遊女歌舞伎」與年幼少年的「若衆歌舞伎」,現今歌舞伎的重要元素三味線就是由遊女引入的表演,由於遊女、若衆歌舞伎很容易帶來社會問題,例如武士們會為了爭奪歌舞伎明星大打出手,所以幕府從寛永6年(1629年)陸陸續續開始禁止並掃蕩遊女歌舞伎,若衆歌舞伎的人氣則一直持續到17世紀後半才被完全禁止。

捲土重來

歌舞伎再次興起是在元禄年間(1688~1704),這段時間內歌舞伎有了飛速的發展,現今歌舞伎的很多表演方式都是在這個時代確立,有一說將這個時期稱為「野郎歌舞伎」,因為演員都是剃掉前半部頭髮的「野郎頭」成年男性,支持這派說法的人認為野郎歌舞伎是若衆歌舞伎有條件解禁才誕生的產物,這個條件就是「物真似狂言づくし」必須著重演員的演技及真實性不可以賣弄美色,不過也有很多人都否定「物真似狂言づくし」並且不承認所謂的野郎歌舞伎。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